是否應該“走出去”?
更新時間:2024-04-07 09:37瀏覽次數: 1187
當前形勢下,中國制造業是否應該“走出去”?近年來,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,“逆全球化”持續發酵。國內受勞動力成本、環保等因素影響,產品出口成本優勢縮小。中國制造業傳統出口模式受到一系列挑戰。考慮從輸出產品轉變為輸出工業能力,規避貿易壁壘,將自身優勢在全球實現更大價值似乎勢在必行。
往回看,在出海這條道路上,中國企業實際已經歷了好幾個階段:
第一階段,從2001到2008年,中國加入WTO,國內的企業真正開啟了“全球化”的道路,但這個階段,企業更多是靠代工國外的產品實現出口,打造的是低端產業鏈。
第二階段,從2008年到2018年,全球金融危機爆發,出口型企業遭受重創。也正是這個時候,有一部分企業開始思考競爭力不足和品牌缺失的問題,他們決定走出國門,開啟買買買的模式。但單純靠海外并購,并無法真正實現中國制造品牌的崛起。
到了第三階段,也就是2018年之后,海外需求正在減弱。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強調“制造業回流”,過去中國制造引以為傲的成本優勢正在向東南亞國家轉移,出口形勢面臨嚴峻的挑戰。
然而,越是艱難的情況下,中國企業的韌性就越應得以展現。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亟需開拓海外市場,紛紛開啟了出海之路。但出海就意味著風險,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很難邁出的一步。一旦實施,企業將經歷前所未有的來自多維度的各種挑戰。但新挑戰往往意味著新機遇,是選擇“茍在草里聽天由命”,還是“走出去直面挑戰”,企業應根據自身財力、人力、物力、精力等,結合目的地經濟環境、政治環境、當地及周邊國家市場需求、供應鏈情況、物流情況、文化差異、稅法差異等等因素盡可能詳盡地作好前期調研工作。
在錯綜復雜的全球局勢下,出海之路必定會遭遇更多的風浪,但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。產業轉型升級、綠色低碳發展、全球產業鏈布局是實現制造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。而且從現實來看,作為企業戰略方向,目前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%,而國內市場僅可消化20%,“內卷”日益加重已無法避免,想要獲得更廣闊的市場,想要提升競爭力,想要利潤,想要更久遠的可持續發展 ... 是時候“走出去”了。
往回看,在出海這條道路上,中國企業實際已經歷了好幾個階段:
第一階段,從2001到2008年,中國加入WTO,國內的企業真正開啟了“全球化”的道路,但這個階段,企業更多是靠代工國外的產品實現出口,打造的是低端產業鏈。
第二階段,從2008年到2018年,全球金融危機爆發,出口型企業遭受重創。也正是這個時候,有一部分企業開始思考競爭力不足和品牌缺失的問題,他們決定走出國門,開啟買買買的模式。但單純靠海外并購,并無法真正實現中國制造品牌的崛起。
到了第三階段,也就是2018年之后,海外需求正在減弱。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強調“制造業回流”,過去中國制造引以為傲的成本優勢正在向東南亞國家轉移,出口形勢面臨嚴峻的挑戰。
然而,越是艱難的情況下,中國企業的韌性就越應得以展現。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亟需開拓海外市場,紛紛開啟了出海之路。但出海就意味著風險,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很難邁出的一步。一旦實施,企業將經歷前所未有的來自多維度的各種挑戰。但新挑戰往往意味著新機遇,是選擇“茍在草里聽天由命”,還是“走出去直面挑戰”,企業應根據自身財力、人力、物力、精力等,結合目的地經濟環境、政治環境、當地及周邊國家市場需求、供應鏈情況、物流情況、文化差異、稅法差異等等因素盡可能詳盡地作好前期調研工作。
在錯綜復雜的全球局勢下,出海之路必定會遭遇更多的風浪,但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。產業轉型升級、綠色低碳發展、全球產業鏈布局是實現制造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。而且從現實來看,作為企業戰略方向,目前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%,而國內市場僅可消化20%,“內卷”日益加重已無法避免,想要獲得更廣闊的市場,想要提升競爭力,想要利潤,想要更久遠的可持續發展 ... 是時候“走出去”了。